一堂户外摄影课上,曹晓贝老师正在专心的给同学们讲解风景摄影,她一边给学生示范,一边讲解风景拍摄的注意事项。摄影课程课堂外移,是融媒体与直播运营教研室教学改革的重要实践成果。教师将课堂教学与实践场景深度融合,在光影交织中探索教学创新路径。
自专业建设年启动以来,传媒学院积极响应号召,将创新与实践作为提升教学质量、培育高素质人才的核心驱动力,提升了学生的专业素养和就业竞争力。
课程伊始,摄影课便以大赛为锚点,将传统课堂模块重构为“理论+实战+评价”的全新体系。从主题设定、拍摄任务到评分标准,每一个环节都紧扣比赛需求,学生需在限定主题下完成作品创作,既考验技术功底,更锤炼艺术表达力。
“拍人物时,如何用光影传递情绪?”课堂上,教师通过理论讲解、案例分析和实际操作相结合的方式,帮助学生掌握摄影中的构图与用光技巧,尤其是如何利用光影来表达情感。这一过程不仅提升了学生的摄影技术,还促进了他们从“记录者”向“叙事者”的转变。
赛事突破传统评分模式,引入“专业评审+大众投票”双轨制。通过小程序平台,全校师生可实时浏览作品并投票,最终评选出“最佳光影奖”“人文视角奖”等特色奖项。数据显示,作品展示页浏览量超2万人次,投票数突破7000票,学生的创作能力突破校园圈,在社会上也发挥出了影响力。
对于学生而言,参加赛事为他们搭建起了一座从“技术操作”迈向“艺术创作”的桥梁。通过参与比赛,学生们不再仅仅局限于设备参数的调试,而是更加主动地将光影构图与情感表达、主题叙事深度融合。他们在实践中学会如何运用技术手段来传达深层次的情感和故事,创作出兼具技术精度与艺术温度的作品。
这种教学模式不仅提升了学生的专业技能,还使教学成果直接对接行业需求。赛事评分标准被巧妙地嵌入职业规范中,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适应行业的实际要求。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不仅能掌握扎实的技术基础,还能培养出敏锐的艺术感知力和创新思维,从而在未来的职场竞争中脱颖而出。
赛事是教师教学效果的“检验场”。学生作品中涌现出的创意,丰富了教学案例库。教研室同步建立“优秀作品资源库”,将学生成果转化为教学素材,形成“实践-反馈-优化”的闭环。
一场摄影大赛不仅映照出教学改革的深层脉动,更成为传媒学院“一院一品”战略的重要支点。通过赛事激活课堂,学院让教育回归到“培养人”的本质——在这里,镜头记录的不仅仅是青春光影,更是无数关于创新与突破的教育故事。正如参赛作品中所呈现的:当教学与时代同频,每一帧画面,皆是未来。
这种以赛事为驱动的教学模式,不仅激发了学生们的潜力,也促进了教学内容与行业需求的紧密结合。它反映了学院致力于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的新一代传媒人才的决心。每一幅参赛作品,都是这一理念的具体体现,是学生们对未来无限可能性的探索与诠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