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学生管理

端午节docx

端午节|端午安康,粽享时光

中/国/传/统/文/化/节/日

食粽

悬艾

乙巳年

五月初五

开市

求雨



01

端午节简介

端午节,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是集祈福攘灾、欢庆娱乐和饮食为一体的民俗大节。主要有扒龙舟、祭龙、采草药、挂艾菖、打午时水、洗草药水、拜神祭祖、浸龙舟水、食粽、放纸龙、放纸鸢、拴五色丝线、佩香囊等习俗。



02

端午节来源

公元前 278 年,楚国郢都被秦军攻破,山河破碎的消息如利刃般刺向屈原的心。这位一生心系楚国的大夫,在绝望与悲愤中,于五月初五毅然投入汨罗江中。

屈原投江的噩耗传来,汨罗江畔的百姓们悲痛欲绝。他们纷纷划船,在江面上奋力搜寻屈原的遗体,急促的船桨拍打着江水,呼喊声在江面上回荡。可是,茫茫江面,哪里寻得到屈原的踪迹。有位老渔夫担心江中的蛟龙、鱼虾啃食屈原的遗体,便将饭团、鸡蛋等食物扔进江中,说道:“鱼儿蛟龙们,你们若饿了,就吃这些吧,别去伤害屈大夫的身体。” 其他百姓听了,也纷纷回家拿米团投入江中,希望能喂饱水中生物,守护屈原。后来,人们为了让饭团不被蛟龙吃掉,就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这便成了粽子的雏形。

为了能更快速地在江面上寻找,百姓们把船装饰成龙的模样,敲锣打鼓,你追我赶,试图驱散江中的邪祟,这便是龙舟竞渡的起源。

从那以后,每年的五月初五,人们都会包粽子、划龙舟。粽子的香气弥漫在大街小巷,龙舟竞渡的呐喊声响彻江面,这些习俗承载着人们对屈原深深的怀念,也传承着他那份炽热的爱国之情和高洁的品格。



03

端午节习俗

端午习俗内容丰富多彩,全国各地因地域文化不同而又存在着习俗内容或细节上的差异。这些节俗围绕着祭龙、祈福、攘灾等形式展开,寄托了人们迎祥纳福、辟邪除灾的愿望。



吃粽子

Dragon Boat Festival

粽子又称 “角黍”“筒粽”,由粽叶包裹糯米或其他馅料蒸煮而成。粽叶一般用芦苇叶或竹叶,馅料有糯米、红枣、豆沙、肉类、蛋黄等多种选择。粽子的形状多样,如三角形、四角形等。吃粽子的习俗相传是为了纪念屈原,人们为防止江鱼吞噬屈原身躯,向江中投掷饭团,后演变成了吃粽子的习俗。

驱邪祈福

Dragon Boat Festival

挂艾草、菖蒲:艾草和菖蒲具有特殊的香味,人们在端午节将它们挂在门口或窗户上,用以驱病、防蚊、辟邪。通常将艾、榕、菖蒲用红纸绑成一束,然后插或悬在门上。菖蒲被视为天中五瑞之首,象征驱除不祥的宝剑,可斩千邪。

赛龙舟

Dragon Boat Festival

赛龙舟也是端午节最具特色的活动之一,人们组织龙舟队伍,在江河湖海上竞相划行。赛龙舟的习俗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后来逐渐演变成了龙舟竞渡的习俗,如今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不仅体现了人们对龙图腾的崇拜,也展现了中华民族团结协作、奋发向前的精神风貌。



当我们裹紧粽叶、系紧彩绳时,握住的不仅是一枚粽子,更是千年传承的文化密码。当龙舟划破水面、鼓声震荡云霄时,激起的不仅是水花,更是民族精神的波澜。端午不是简单的「粽子节」,它是屈原投江的浩气长存,是驱邪避疫的生存智慧,是华夏儿女对美善的永恒追寻。祝传媒学院所有师生端午节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