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学生管理

清明节

清明节|气清景明 怀故追思

每年44~6日,太阳位于黄经15°时是清明节气,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五个节气。《岁时百问》中说:“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清明,乃天清地明之意,表征了这一时节的天气是清新、明媚、和暖的。

清明放假通知

清明最早只是一种节气的名称,但是因为清明与寒食节的日期接近,民间渐渐将两者的习俗融合。到了隋唐年间,清明节和寒食节便融合为一个节日,即今天的清明节。在此节日,遵循旧俗,放假三天。

祭祀扫墓

清明时节,自古以来就是人们祭祖扫墓的日子,作为中国人更是重视“祭之以礼”的追远活动。扫墓往往倾家出动,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行礼祭拜。这种习俗延续到今天,已逐渐简化。扫墓当天,子孙们先将先人的坟墓及周围的杂草清理,然后供上食品鲜花等。人们用这种方式,寻根问祖,表达哀思。

踏青

踏青,古时叫探春、寻春等。三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我国民间长期保持着清明踏青的习俗

吃青团

青团又称清明饼、棉菜馍糍、茨壳粿、清明粑、艾叶粑粑、清明果、菠菠粿、清明团子等。将雀麦草汁和糯米一起舂合,使青汁和米粉相互融合,然后包上豆沙、枣泥等馅料,用芦叶垫底,放到蒸笼内。蒸熟出笼的青团色泽鲜绿,香气扑鼻,是清明节最有特色的节令食品。

清明气花

桐花

桐花一般指的是泡桐的花,花冠似钟,白花中略带紫色。桐花盛开时,春天已过去大半,此时又赶上清明时节,人们思念逝去的亲人,送别春天的离去,使桐花也变得多愁善感起来。“客里不知春去尽,满山风雨落桐花。”古代文人喜爱桐花的不在少数,但论起痴迷程度,还要数北宋学者陈翥。他六十岁高龄时,在自家的山地中种植桐树上百棵,每天观察它们的生长状态,再结合野外调查和文献记载,最终写成《桐谱》一书,这是我国最早的一部比较详细地论述泡桐的专著。

梨花

洁白的梨花清淡素雅,古人称它为“晴雪”“淡客”“玉雨花”。也许是因为梨与“离”发音相同,或是梨花的花色过于素净,在古人眼里,梨花总是透着一股忧伤的愁绪,“雨打梨花深闭门”的意境在古诗词中反复出现。所幸,唐朝的人们喜欢在盛开的梨花下把酒言欢,梨花也终于能暂时告别悲伤,凑凑酒兴的热闹。

柳花

古诗中描绘“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实际上,满城飞舞的并不是柳树的花,而是柳絮。柳花其实是柳枝上鹅黄色的柔荑花序,黄色的花药,生得小小的,在柳叶之间直立或斜立着,要离得很近才能看到。相比诗人浪漫想象,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的记载更为准确:“杨柳,纵横倒顺插之皆生。春初生柔荑,即开黄蕊花。至春晚叶长成后,花中结细黑子,蕊落而絮出,如白绒,因风而飞。”

假期安全 温馨提示

1.密切关注目的地及沿途天气情况,根据天气变化及时调整行程,尽量避免在恶劣天气外出游玩。

2.选择正规宾馆、酒店入住,了解客房安全须知,熟悉酒店的安全出口、疏散通道以及各类防护设施。

3.文明旅游,遵守当地法律法规、公共秩序,尊重当地风俗习惯,爱护生态环境,爱惜公共设施,拒绝不文明行为。

4.旅行途中保管好个人物品,控制好游玩时间,尽量在天黑前结束活动。

5.注意个人卫生,多饮水,规律作息,适度运动,提高免疫力。

6.文明祭扫:尽量选择无烟或少烟的祭扫方式,如献上鲜花、水果,或者通过植树、种草等生态环保的方式来表达哀思。尽量不动用明火,特别在山林、草原,以免引发火灾。如果需要焚烧祭扫物品,使用公共焚烧设施,避免在野外随意点火。

当我们在细雨纷飞中擦拭祖先的墓碑,在青山绿水间放飞彩绘的纸鸢,完成的是对生命的双重礼赞:既不忘来处,亦不负春光。清明以其独特的方式提醒世人:对自然的敬畏与对人文的守护,始终是文明延续的根基。这个绵延两千多年的节气,依然在新时代的土壤里,生长出永恒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