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之后,我们为什么更需要阅读?
2025年高考落幕,互联网上关于人文教育的讨论仍在继续。许多同学在基础教育下养成了“读书只为得分,思考只为解题”的学习思维,虽然掌握了娴熟的应试技巧,却在人文精神的培养上留下了缺憾。又一年暑假即将到来,这是我们补上人文教育这一课的最佳时机。如何有意义地度过这段时光?一份精心设计的人文阅读书单或许是最好的答案。
人文阅读具有独特的治愈力量。年轻的心灵需要的是开阔而非束缚。特别需要强调的是,暑期人文阅读贵在“祛功利化”。与备考时的阅读完全不同,此时的阅读不需要做笔记、不需要背诵、不需要准备考试。读得懂也好,读不懂也罢;记得住也好,记不住也罢——重要的是阅读过程中的思考与感受。这种“无目的”的阅读恰恰最接近教育的本质,正如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所言:“教育的本质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1. 《苏东坡传》(林语堂 著/张振玉 译)
一位文学巨匠对另一位千古奇才的深情解读,一场跨越时空的心灵对话。在林语堂笔下,苏东坡不再只是教科书里的文化符号,而是一个有血有肉、可亲可敬的凡人。他的伟大,不在于从不跌倒,而在于每次跌倒后都能笑着站起来。“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如何在逆境中保持乐观,如何在功利世界里坚守诗意呢?苏东坡的故事,或许能给你最温暖的启发。
2. 《镜与灯》(艾布拉姆斯 著/郦稚牛 童庆生 张照进 译)
推荐理由:如果你曾好奇,为什么有些文学作品能穿越时空直击心灵,而有些却很快被人遗忘?M.H.艾布拉姆斯的《镜与灯》将给你答案。这部20世纪西方文论的经典之作,以“镜”与“灯”为隐喻,深刻剖析了艺术创作的两种核心范式——文学究竟是像镜子一样“反映”现实,还是如明灯一般“照亮”世界?这本书兼具专业性与趣味性,圆融文史哲,是文学批评领域划时代的里程碑。艾布拉姆斯以近乎诗的语言重新书写了文学思想史,极具审美价值。
3. 《众妙之门:重建文本细读的批评方法》(陈晓明 著)
推荐理由:与理论性过强的文学批评类著作不同,该书立足文本,回到故事的语境当中去,生发文学批评,一改文学批评固有的不可逼视的冷峻形象,可亲、可读,无论是否是本专业学人,都能从中学有所获。
4.《活着》(余华 著)
当合上这本书,那些看似平淡的句子会在脑海中不断回响:"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这句话解构了所有附加在生命之上的意义装饰,将我们带回到存在的最原始状态。在意义焦虑弥漫的当下,这种回归反而具有某种解放的力量——也许我们不必非得"活得精彩",仅仅"活着"就已经是一场壮举。
5.《我的阿勒泰》(李娟 著)
这本书最珍贵的或许在于,它提供了一种对抗现代性焦虑的可能——不是通过逃离,而是通过更深的扎根。当我们被算法和绩效压得喘不过气时,李娟的文字像一扇突然打开的窗,让我们想起世界原本的辽阔与清新:雪落下就是落下,花开过就是开过,人活着,原本可以如此直接地感受风和阳光。
当我们真正审视人文教育的意义,会发现人文教育带来的感性情怀与思辨能力,恰恰是AI时代最稀缺的竞争力。人文教育培养的不仅是知识,更是一种思维方式和人文关怀,让我们能够站在人类文明的宏大叙事中寻找个体命运的回响。这个暑假,让我们暂时放下对标准答案的执念,在人文阅读中寻找属于自己的思考与感悟,为人生下一阶段储备不可或缺的精神能量。